Last Updated on 2020-10-18 by ppcguybklyn

攝影師:Ketut Subiyanto,連結:Pexels

來到美國留學,很多人的最終目標都是找到一份工作並且在美國留下來,但是當我們費盡千辛萬苦終於來到美國,花了很多心思準備好履歷跟cover letter 之後,要怎麼跨出求職的第一步呢?這篇文章會簡單的介紹在美國常見的求職工具以及求職方法。

使用求職平台前的心理建設

最簡單直接的求職方法,就是使用網路上的求職平台。大部分的平台只要上傳履歷、建立好自己的資料之後就可以開始投職缺了。雖然這個方法非常的簡單,但因為如此競爭非常的激烈,被拒絕的機會非常大。除非是經驗豐富又讀名校的求職者,大部分的人都要投到上百甚至上千封履歷才有可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更不要說如果需要對方贊助工作簽證,願意接受這個條件的公司又更少了,所以在開始使用求職平台的時候一定要先做好收到大量拒絕信的心理建設,才不會剛起步就覺得自信心受挫。

以下列出幾個常見的求職平台以及我個人的一些使用心得:

LinkedIn Jobs

LinkedIn Jobs 是能看到最多大規模公司招募職缺的平台,如果你的LinkedIn資料有建構完整的話,職缺中是可以直接看到徵才者需要的技能跟你本身的技能有多少項是吻合的。有付錢升級LinkedIn Premium的話還可以有其他幫助應徵的功能。LinkedIn Jobs也有提供一鍵應徵的功能,只要另外上傳履歷就可以了。以功能性以及職缺的規模來說算是真的非常完整的一個平台,唯一的缺點就是會在LinkedIn上面刊登的職缺競爭真的很激烈,很容易投了之後音訊全無,所以在物色LinkedIn職缺的時候可以盡量找跟自己的工作經歷以及能力最吻合的來投,才能夠提高收到面試的機會。

Indeed

相較於LinkedIn Jobs,Indeed這個平台就中比較普遍的是中小企業的職缺,這些職缺大部分都可以直接在平台上面應徵,想要海投履歷的話這個平台可以說是不二選擇。因為大部分都是中小企業,所以在應徵Indeed的工作時,很容易看到一些資料很少或是甚至完全沒有聽過的公司,有些職缺的敘述也會非常的簡短。如果看到資訊過少或是看起來很可疑,盡量就不要申請這個工作,以免遇到徵才詐騙。應徵Indeed的職缺之前,很多公司因為不像LinkedIn上的職缺一樣有很豐富的公司資訊頁面,所以要自己多花點時間來認識這家公司的背景以及評價,應徵以及面試的時候才會比較安心。

學校本身的求職平台

學校如果規模夠大、排名夠好並且夠重視學生的就業情形的話,就會自己有一個求職平台。這種平台的好處就是大部分的職缺都會很明確的指定要哪些學系的學生,而且因為是徵才者主動在這所學校的平台張貼職缺,所以如果你的資歷有符合的話通常獲得面試的機會都不小。但是這樣的平台最大的缺點就是大部分的職缺通常都會直接指名不找外籍生,只找美國本地生。如果本身沒有綠卡或是公民身分的話,可以應徵的選擇會少很多。

公司網站

如果你已經鎖定了幾間公司非常想要投的,那麼就可以考慮直接去他們的公司網站來應徵你有興趣的職缺。比較大規模的公司可能會有自己的徵才系統,或是會問很多跟職缺相關的簡答題,所以在公司網站直接應徵的時候通常會需要花比較多時間,在公司網站應徵之前最好先預留一些時間來好好回答網站上面的問題,來增加獲得面試的機會。

就業博覽會

另外一個重要的找工作工具就是就業博覽會,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練習與徵才者互動甚至是面試的機會,同時也能夠讓我們這些剛來美國的外國人更加熟悉美國與台灣不太一樣的徵才文化。我認為只要有就業博覽會,能夠參加就一定要參加,雖然非常花時間,但把握住這些練習的機會對於找工作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就算沒辦法馬上在就業博覽會找到工作,這些練習還是能夠應用到下一次的面試之中。就業博覽會的種類大致上分成兩種:

學校或是系上自己辦

學校或是系所辦的就業博覽會規模會比較小,優缺點大致上與學校自己的就業平台相同,有很大的機會找到與你的經驗非常吻合的職缺,但要找到願意贊助簽證的公司也非常困難。我覺得參加這些就業博覽會最重要的還是在熟悉的環境與陌生的徵才者互動的機會,如果你覺得跨出主動跟徵才者互動的第一步非常困難的話,因為在學校或是自己的系所或多或少都還是算是自己的舒適圈,做這件事情會簡單一點。把自己準備好的自我介紹應用在這些就業博覽會上面,多了解要怎麼跟美國人應對進退,未來在求職上才會越來越順利。

各大機構 (不同族群、產業等等)

另外一種就業博覽會的承辦單位是代表不同族群或是產業的機構,例如光是MBA就有分成非裔美籍MBA,退伍軍人MBA協會等等。通常這些不同族群的就業博覽會並不會真的很嚴格規定參加的資格,例如非裔美籍MBA的博覽會就沒有規定一定要是黑人才能參加,台灣男生如果有當過兵的話也是可以參加退伍軍人MBA的博覽會。

2017年我參加MBA退伍軍人就業博覽會時拍的照片

這些機構辦的就業博覽會是要付錢參加的,通常都會伴隨著各種主題的講座,博覽會會場也會搭設面試間讓參加者在現場面試,如果順利的話在現場拿到offer也是不無可能,這些活動最大的缺點就是報名費貴以及需要考慮交通以及住宿,通常去一趟光是基本的費用就要好幾百塊,如果花費是一個考量的話,就要好好考慮自己在這場博覽會中能夠獲得的經驗與機會到底值不值這筆錢。

拓展人脈(Networking)

最後一個要介紹的求職手段,可能是最有效但也會是最困難的,就是在美國與人交際以及拓展人脈(networking)。根據統計,在美國有超過八成的工作是透過networking 來取得的,所以如果我們有辦法找到有效的networking方法的話,對於求職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以下列出幾個我認為值得考慮的networking方法:

LinkedIn 上面找徵才者,或是你有興趣的產業的校友或主管

最快的方式就是在LinkedIn上面找你有興趣的公司或是相關產的的部門主管以及徵才者,送出好友邀請之後試著跟對方聊天。Networking的時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先跟對方建立起基本的關係,所以一開始的時候盡量不要直接跟對方說我們就是在找工作,可以跟對方說我對你工作的領域很有興趣,能不能跟你約個時間通電話或是見個面來好好談一談。如果對方有意願跟我們networking的話,就可以在談話的過程中透露正在找工作的資訊,看看對方願不願意介紹工作給我們。

學校的校友網絡

如果讀的學校有很強的校友網絡,那麼可以利用學校的校友中心或是類似的資源來找到與我們領域有相關的校友,與對方建立關係之後再詢問對方能不能介紹工作。如果在留學赴美之前就已經決定好要在美國找工作,那麼選校的時候就要花點時間來考慮這所學校的校友網絡發不發達,通常如果學校位於產業重鎮或是主要求職市場的城市的話,與校友聯絡絕對可以為求職幫上很大的忙。

社交活動

除了LinkedIn 與校友網絡之外,也可以積極的尋找社交活動的場合,不論是學校系所主辦的活動,或是私人機構舉辦的產業交流活動,都可以盡量參加來認識不一樣的人。台灣因為比較少有這種機會,所以除非是非常外向的人,一般台灣學生都會不太適應這種場合,但就是因為如此才要把握每一次練習的機會,只要有跟一兩個有辦法介紹工作的人建立起關係,那麼參加社交活動就完全值得了。

結論

在美國找工作絕對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尤其是參加就業博覽會以及Networking,都是知易行難的兩個方法,只有透過不斷的嘗試以及練習,才能夠知道自己缺少哪方面的能力與態度並加以補強。如果能夠在留學之前就先做好心理建設以及事前的準備,我相信對於未來求職一定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本篇原文刊載於閨蜜的海外私房話,有興趣也歡迎去他們的網站逛逛)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