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t Updated on 2021-06-11 by ppcguybklyn
國際學生來到美國念書與工作,如果是以英文為第二語言的話,很容易會遇到平常在學校學到的英文,和美國人日常生活在用的英文不太一樣,導致沒有辦法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的狀況,我們應該要怎麼樣才能夠避免這種情形的發生呢?這篇文章中,我會整理幾個非母語人士在英文溝通容易有困難的地方,以及四個我認為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的習慣。
非母語人士常在英文溝通上遇到困難的地方
英文是第二語言的國際學生,在英文溝通上我認為普遍都會遇到以下的幾個問題:
沒辦法準確傳達自己的原意
這個算是英文溝通裡面最容易遇到,也是最嚴重的問題。因為在學校學到的文法使用方式,有的時候是沒有辦法直接套用到口語當中的,除非是很正式的場合,在日常對話當中有的時候並不會使用太過艱澀的單字或是很高深的文法,如果用平常在學校英文造句的方式來講話,對方就會很有可能誤解我們的意思,甚至是完全沒有把我們講的話聽進去。
另外一個可能的狀況,就是沒有辦法用英文傳達自己的想法,比較常見的情形是沒有聽懂對方的問題在問什麼,就在沒有確認的情況之下回答問題,導致答非所問,也有可能是對於想要表達的事情形容得太過籠統,讓對方不太確定我們的想法是甚麼。
這兩個狀況發生的時候,有的時候並不代表我們英文不好,只是因為沒有從小跟母語人士交流,而有不同的英文使用習慣。但沒有辦法讓對方確切的知道我們的想法是一件非常挫折的事情,才會覺得自己是不是英文沒有學好,對方才會不知道我們在說甚麼。
講話太委婉或太有禮貌
來自華語使用地區的國際學生,通常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跟別人講話要委婉並且有禮貌,所以國際學生剛來到美國的時候,就會直接把原本委婉的講話方式直接轉換成英文來跟別人溝通,但是美國的文化比較鼓勵直來直往的溝通方式,所以就在講話的時候就很容易要多花時間才能讓對方理解我們的想法。委婉的講話方式也會讓原本一兩句話就能夠表達的事情拉長成好幾句話,如果溝通的對象是比較沒有耐心的人,很有可能會因此感到不耐煩,最後草草結束對話。
臨時想不到適合的英文單字
這件事情不管是不是母語人士,其實都很常發生。有的時候就是會想不到自己正在描述的東西的單字,而卡在同一句話上面沒有辦法繼續講下去。臨時想不到單字也是一件很令人灰心的事情,對於國際學生來說就是學了那麼久的英文,結果到了真的要用的時候還是想不到要怎麼說出口。但是這種狀況不是只會發生在英文不好的人身上,只是如果以前沒有頻繁的使用英文的習慣,會比較常遇到想不到單字的時候而已,而母語人士在想不到單字的時候,通常都會在很短的時間之內想起來自己想要說什麼,或是找到替代的字,所以才會有一種母語人士都不會犯錯的錯覺。
抓不到對方話中的關鍵字
最後一個常遇到的狀況,就是在講話的時候,不管是對方講話速度很快,或者是講話習慣的不同,而沒有辦法找到對方話中的關鍵字並使用它了解對方的意思。這個時候通常都只能很尷尬地請對方再講一次,並祈禱自己聽了第二遍之後可以明白對方到底在說甚麼。這種情況如果是發生在跟朋友與同學的對話之中,會比較沒關係,但如果講話的對象是公司的同事、上司甚至是客戶的話,就有可能會讓對方覺得我們沒有在聽他們講話,而產生不夠專業的既定印象。
改善英文溝通的4個習慣
那麼,在列完較常遇到困難的地方之後,我們應該要養成怎樣的習慣才能改善英文溝通呢,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四點做起:
習慣一:開門見山
前面提到了美國文化比較鼓勵直來直往的溝通方式,所以在講話的時候,開門見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最想要讓對方知道的重點句一定要放在最前面,才能夠讓對方馬上知道我們的想法。同時,如果對方在發問的時候,一定要仔細聽這是不是一個 Yes / No 問題,這種類型的問題通常都會用 Do 或是 Can開頭,例如 Do you think we should move forward with this strategy? 在回答Yes / No 問題的時候,開門見山的回答方式就是要直接給對方肯定的答案,第一個字就要回答Yes 或是 No,接著再慢慢解釋我們的理由。這種回答問題的方式的好處,除了能夠馬上讓對方知道我們的立場之外,也可以讓對方感覺到我們有在認真聽他講話,我覺得比較可以建立起好的印象。
關於開門見山的溝通方式,其中一個應用就是在與同事的溝通上。如果像要拜託同事幫忙,如果用太委婉的方式講話的話,很多時間美國人是聽不懂我們是在拜託他們事情的,要養成明確的表示自己需要對方怎麼樣的協助以及幫忙,或是對於某項工作自己的看法的習慣,這樣不僅能在溝通上面節省時間,也可以讓同事更了解我們的做事方式以及需求。
習慣二:簡化說話時使用的文法
來到美國的國際學生,多半都是從小到大學習英文,經過了大大小小的英文檢定考試之後,才終於第一次跟真正的美國人講到話,大部分的人應該都會想要把從小學的東西應用在日常生活的對話上,但是前面提到了,準備考試以及檢定時要用的英文,跟日常生活的對話是差很多的,如果硬要使用很困難的單字或是文法,反而很容易發生臨時想不到單字,或是對方不知道我們到底在講什麼的情況。
要改善這個情況,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簡化說話時所使用的文法。比較實際的例子就是減少關係代名詞以及連接詞的使用,例如 which, where, therefore 等等,這些詞彙很容易讓一句話變得太長,而一句話講得越長,犯錯或是表達錯誤的機率就越大。除非是很正式的場合,例如見客戶或是報告,講話時都應該要盡量讓句子短一點,文法簡單一點,這樣不管是對於我們還是聆聽的人,都會輕鬆很多。
習慣三:用自己的話將對方的看法重複一遍
當我們發現我們抓不太到對方話中的關鍵字,或是不太確定對方的意思的時候,為了不讓對方覺得我們沒有認真在聽他們講話,我們可以試著用自己的話將對方剛剛講的東西再重複一遍,跟對方確認彼此是不是在講同一件事情,或是對於彼此之間的看法沒有誤會。
當然,這個作法只在我們已經大概聽懂對方七成的談話內容的時候才有用,如果非常不確定對方在講什麼,然後又重複了一個和對方講的完全不一樣的東西之後,對於釐清彼此之間的認知很難有幫助。所以如果真的不知道對方在講什麼,比較好的做法還是有禮貌的請對方重複一次剛剛講的話,然後希望再聽一次可以比較明白對方的意思。
習慣四:找機會多開口
最後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習慣,就是要抓緊每一次能夠開口講話的機會,畢竟語言是要不斷使用並且練習才能夠進步的一項技能,不管講的再怎麼爛,都還是不能放棄練習的機會,不斷的與不同的母語人士練習,如果能夠持之以恆,大概一段時間之後就會發現自己的英文溝通能力有長足的進步。我自己的經驗是在留學第二年的時候,找了兩個美國人當室友,所以我就算離開學校回到家裡,還是必須不斷地講英文,我覺得這段經驗是讓我英文口說更上層樓的關鍵之一。不斷的將自己放到必須講英文的環境裡面,我認為會是讓英文溝通能力進步最重要的手段之一。